您的位置:首页 > 行业 > 上海分中心 > 上海

松江大米

2016-12-21 09:06:28 分类:上海 阅读:

 

松江,自古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,素有“苏松财赋半天下”的美誉。松江人世世代代以大米作为主食,该地区水稻栽培历史非常悠久。松江大米在松江地区特定气候环境的滋养下,造就了米粒饱满清香,大小均匀,晶莹半透明;米饭柔软有弹性,食味清淡略甜,表面油光等特点,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。

  松江,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,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东端,地处北纬31度,东经121度45分,湖泊众多,水系发达,土地肥沃,是典型的江南水乡。松江大米作为这块古老土地孕育出的精华,凭借松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,形成了其独特的品质,获得了良好的口碑。

  松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,夏季高温多雨,冬季温和少雨,雨热同期,水源充足水热配合好。夏季常年日平均温度在22℃以上,六七八月份高温强日照天气,充分满足水稻对光照温度的要求。该地区土壤为由湖河沉积而成的沃土,pH值6.4至6.9,普遍呈弱酸性,俗称“青紫泥”,有利于有机物质积累,潜在养分含量丰富,非常利于水稻生长。黄浦江上游是上海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水源地,质量符合国家二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, 江边拥有独一无二的万亩水源涵养林,为净化水质,保护土壤,净化空气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,对松江大米的生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,确保了松江大米的品质。

历史背景

  松江地区水稻栽培历史非常悠久,据考古发掘,松江的水稻种植历史可以推朔到五千年前。在松江区佘山镇广富林村的广富林遗址,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过渡时期的泥土中,考古人员在广富林遗址发现了水稻扇形和水稻壳形的植硅体。此项研究充分表明,当时勤劳聪慧的上海广富林地区的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。

  唐宋以后,松江水稻产量始终处于领先水平,成为全国闻名的水稻生产地区。南宋时,松江的粮食生产已在国内达到了最高的水平,社会上开始流行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的谚语,当时松江地区(华亭县)属于苏州(当时称平江府),苏、湖生产的大米几乎可以供应全国每户一石,据《续古今考》记载,当时,苏州的上等田每亩平均产量为米3石,全国没有其他府州的稻米产量能够达到这个水平。农田经过长期的耕作保养,已十分膏腴。宋端平二年,吴潜在《论计亩官会一贯有九害》奏疏中说:“二浙之田,独湖、苏、秀最美,而常、杭则次之,衢、越为常稔,而严、婺、台则不及。”

  《松江府记略》描述,作为传统的松江大米,明代松江府在生产工具或生产技术上有很大的改进,当时稻谷有50余种之多,香梗、薄稻则更脍炙人口,成为明代宫廷内府不可缺少的贡米。明弘治年间,松江一府的粮食年产量接近440万石,其中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华亭、青浦两县的年产量接近440万石大米。如按人均生产量计算,人均产量为5.35石,有相当多余粮产出。因此,农民除食用、上缴赋税外,把大量的大米作为商品粮投向市场,推动了松江米业的进一步繁荣。

  松江水稻生产的革命性变革是在解放以后,在这期间,涌现出农民科学家陈永康等杰出人物。1951年,陈永康培育的晚稻良种“老来青”平均亩产500多公斤,其中最高一亩亩产达716.5公斤,成为松江水稻种植史上的一段佳话。1978年后,农田降低夏种指数,恢复以稻麦两熟制为主的耕作制度,1980年粮食亩产646公斤、1984年创粮食亩产849公斤,松江县为上海郊区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。

  此后,松江大米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关心下,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粮农的不断探索下,经过较大规模发展,品种结构不断更新、优化,形成了松早香1号、秀水114、秀水134、秋优金丰等优良粳稻品种。

  • 商城二维码

  • 公众号二维码

中商企名优特(北京)认证中心

  • 电话:010-65305695
  • 传真:010-65305695
  • 邮箱:zsqmyt@126.com
  • 网址:www.cfhqs.org.cn

Copyrights @2021 CFHQS.ORG.CN 版权所有

京ICP备16055916号-1